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进一步提升我院教师创新教学设计能力及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2018年12月10日,我院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听取了机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师忠秀教授作的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讲座。
师忠秀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青岛大学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原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山东省机械基础系列联合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青岛市CAD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事、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讲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主编出版“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
讲座伊始,师教授首先结合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 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举世瞩目。我国现在已经成功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条,是唯一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部门类别的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在快速与西方国家缩短差距,在很多局部领域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讲座过程中,师院长强调指出高等教育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灵魂所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创新机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创新活动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三大实践活动中,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思想、行为和成果 。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创新与“天才”画等号,其直接后果是抑制了创造力。创造力人人都有,并不神秘,但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形成一些固定化、模式化、习惯化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有利于常规思考,但会阻碍创新。所以,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约束,把创造力解放出来。创造力源于好奇心和观察力,在嬉戏玩耍的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蕴藏着创造的火花。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于转变观念,打破创新、创造的神秘感,形成“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师院长的讲座风趣幽默,内容丰富实用,时间虽短,但使我们在观念得到更新、理论上得到提高,眼界视野也更为高阔,对我院师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唐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