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
知多些
故事
美国的杜德夫人13岁时,母亲在生产时去世,留下6名子女;她的父亲威廉·史马特不再续弦,父兼母职地栽培6名儿女。1909年,他的父亲辞世。杜德夫人在母亲节礼拜后,与教会牧师瑞马士分享她父亲养育儿女的故事,提出设立父亲节的建议,意在致敬父亲,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
在1910年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随即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并写信给市长与州政府,斯波坎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表示赞成,华盛顿州便在1910年6月19日举行了全世界第一次的父亲节聚会。
我国
官方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但大陆民众习惯上使用6月第三个星期日当做父亲节;台湾地区定于每年8月8日,又称为“八八节”。
八八节
中国有自己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1945年8月8日,上海部分爱国人士发起“父亲节”来颂扬纪念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父亲们,市民立即响应。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深觉父亲节的意义重要,联名陈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准予规定每年八月八日为父亲节,通令全国遵行,定于每年的八月八日,是因为“八八”和爸爸音韵相近。因此八月
八日为父亲节;又称为“八八节”(“爸爸节”)。
父亲节小探究
称呼
对父亲的称呼从古代开始就有很多,如:
一为父类:“父”“父亲”;二为爸类:“爸,爸爸,郎爸”;
三为爷类:“爷,阿爷”;四为爹类:“爹,阿爹”,五为大类:“大,阿大”;六为伯类:“伯,老伯”。其中父亲最为古老,汉语文献中对父亲的最早称谓便是“父”,在甲骨文时代,它就指称父亲了。
爸爸
“爸”是形声字,上面的“父”是形符,下面的“巴”是声符。该词起源甚早,在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张揖所著的《广雅·释亲》篇中云:“爸,父也”,“妈,母也”。
椿庭
一种代表父亲的植物,多年生落叶乔木,被视长寿之木,属吉祥,后指高龄。《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论语·季氏》述孔鲤趋庭接受其父孔丘训导之事,因此,古人就把“椿”和“庭”合起来称“椿庭”,称父亲为“椿庭”。
古人不单独把父亲称为“椿”,那毕竟是一棵树,而是称为“椿庭”。